日本学者梅棹忠夫为什么提“信息化”概念?

※发布时间:2019-3-10 16:40:4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东哥格格“信息化”的概念在中国经济、产业及企业应用比较广泛,但鲜有对该概念的认证考证和分析。从概念的主要提出者来讲,日本学者梅棹忠夫(Tadao Umesao)是“信息化”概念的鼻祖,1963年他在朝日(Hoso Asahi)发布了《论信息产业》(Information Industry Theory:Dawn of the Coming Era of the Ectodermal Industry),奠定了“信息化”概念的基本认识。

  据工业4.0研究院了解,梅棹忠夫是一位人类学家,他长期在京都大学担任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还是以人类学、生物学等为主,在研究人类演进的时候,形成了所谓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演进的次序,从而结合到当时大家关注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提出“信息产业”的概念。

  直到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队正式提出了“信息化”(Informationalization)这个概念,随后这个概念风靡中国和俄罗斯等东方国家。

  大家都知道,虽然日本和中国在产业管理体系中,其核心就是信息化这个词汇,但在欧美的产业以及企业应用中,很少有使用信息化这个词汇的,与之对应,它们大部分习惯于在具体场景使用不同的才会,例如,在产业政策中,它们会使用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企业应用中,它们除了使用信息技术,还会使用数字化(Digitalization)等概念,当然,涉及到诸如经济层面,国内使用的是信息经济,而欧美大都提数字经济。

  既然日本人较早提出了信息化概念,为什么欧美不遵循先提原则,采纳信息化来描述诸如信息技术、数字化等工作呢?

  经过多方资料查询和分析,工业4.0研究院发现,这个问题主要有几个说法:一种是认为信息化翻译为英文,实在太长了,不方便使用,因此欧美人就不使用了;另外一种是认为日本的学者没有及时进行深入研究,并且研究没有及时向欧美国家推广(也没有翻译),欧美缺乏途径深入了解这个概念,最后只好自己发明新概念来描述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还有一种基本上是论,那就是欧美国家就是为了遏制日本在新技术上的领先。

  回到本文标题的主题,梅棹忠夫提出信息产业的说法,主要他一直在思考计算机技术给人类生活、经济以及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在他撰写的《轮信息产业》一文中,他明确提出了“信息将成为很重要的经济要素”的观点,这在当时毫无疑问常超前的。

  换句话说,梅棹忠夫提出了“信息经济”的基本,并且成功预测了信息技术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形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事实上,日本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辉煌成就,显然是日本企业遵循以梅棹忠夫等学者不断完善“信息化”及“信息经济”的相关理论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

  梅棹忠夫在2010年去世,但他所提出的“信息化”概念,已经成为日本和中国产业政策、企业实践的核心概念。在日本经济产业省,有专门的信息化部门,建制也非常完整,前些年日本部门提出的“社会5.0(Society 5.0)”等概念,也有梅棹忠夫的影子;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早期有信息化推进司(后来划归“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在有信息化和软件服务司。

  在目前大力推进中国制造强国和互联网强国的趋势下,回顾“信息化”概念的来龙去脉,探索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这可以让关注工业4.0发展的行业人士,更好理解中国制造2025的精髓,对未来制造强国的发展模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网站依据国家相关准备了相应的稿酬,但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支付。如您是这篇文章或图片的著作权人或其他人,请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在确认您的身份后将予以支付。

  

关键词:信息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