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庆祝40周年】杜传忠、宁朝山:新时期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3-11 20:42: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年代中后期是我国产业结构的“补课”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对长期实施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的严重结构扭曲加以调整和矫正,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年为重新重工业化阶段。这一时期,我国重化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明显。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外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保持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为指导,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产业新体系势在必行。

  经过多年发展和调整,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许多带有趋势性的积极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三次产业之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7%。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第二,工业内部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技木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高耗能产业、采矿业比重下降。第三,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研发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的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等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凸显,我国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提升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进一步加快。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一是耕地等自然资源对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约束不断增强;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年均农业生产损失较大;三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严重滞后,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不足。第二,工业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大而不强。工业增加值率偏低,工业产业投资增速过快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二是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环节,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滞后或缺失;三是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在许多关键环节和领域依赖引进,受制于人。第三,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服务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特别是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咨询、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消费性服务业如医疗、教育等发展不足,直接提升产品增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第四,产业结构绿色化水平偏低,能源耗费过大。首先,重化工业比重过高,能源效益差。其次,产业发展模式可持续性差,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要求,重点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推进制造业智能化,重点是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借鉴工业4.0的经验,推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和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重点是加强工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工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逐步构建期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通过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连接企业和用户,可为客户提供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的多元化服务,进而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借助于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企业利用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和便捷化的电子商务,不断提高交易效率和便捷程度。

  我国服务业发展重点是在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形成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新结构。首先,要大力、提升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业,促进其向精细化、高品质化转变。适应居民不断提升的需求,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体验,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层次、个性化服务消费需求。进一步激发居民新的服务需求,形成服务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相互激发,不断升级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推动流通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鼓励更多的流通企业向平台服务商转型,围绕平台打造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互连接的生态圈,增强产业的综合服务功能。二是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相适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围绕产业价值链核心环节,整合配置资源,实现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三是围绕智能制造,积极发展与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有助于实现价值链提升的研发、设计、创意、孵化等高端服务业。第三,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和创新。要进一步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合理的产业制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不利于医疗、教育、养老、设计、物流等领域优质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为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四,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深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展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设立外商独资机构试验。吸纳全球高端资源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在贸易发展中的比重和档次。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一环,对于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未来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应大力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其次,强化创新驱动。将创新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聚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和国际竞争力。第三,需求引领。将市场需求作为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强化新产品、新服务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第四,集聚发展。产业的集约集聚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要促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重点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第五,推动融合发展。以更加、包容的发展,搭建国际化创新合作平台,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条件,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球配置,汇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二者相互支撑、带动的产业体系,既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又使传统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外市场空间逐步收窄、产业发展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约束不断趋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传统产业的发展遇到较大困难,市场竞争压力趋大,许多产业的产能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过剩。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和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和提升,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二是把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更好结合起来,重点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提高企业效益;三是推进产业重组和组织结构调整,重点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四是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通过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是指各类农业产业组织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机制,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彼此割裂的状态,云南迷人湖使各环节相互协调,各主体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生态。它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及要求的基本选择。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五大发展,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大力提升产业效率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

  伴随着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等大量涌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是发展我国新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传统业态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从而是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应采取以下对策:首先,着力提升要素质量和水平,提高要素生产率。通过转变人口政策、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体制、完善培训制度等,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优化资本要素,强化对新产业、新业态的金融支持。其次,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第三,提高产业政策的作用效能。在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过程中,在产业政策功能定位、重点作用领域及方向、具体作用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应力求积极、准确、到位,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作用方式,力求提高政策效能。第四,创新体制机制,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第五,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打造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同步更新,发展新经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深化经济,在营造制度创新的同时,需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力求监管到位。一方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变职能,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与归属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另一方面,探索包容有效的审慎监管方式,有效引导新经济领域的创业、投资健康发展,对企业不良竞争行为加以。□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